|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主任、教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高度评价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其中列在首位的一条,是强调“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科学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对于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在新时代、新征程、新的赶考之路上矢志不移继续践行好初心使命,努力赢得属于党和人民的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意义重大。一、实现“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9日),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但从1840年英国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84年至1885年法国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1894年至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中日甲午战争,到1900年英美法德日俄意奥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战争等一系列战争,西方列强步步进逼,敲诈勒索,为所欲为,腐败的清朝政府每战必败、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被视为“东亚病夫”,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钟鼎选注:《近代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16页)谭嗣同的诗句,表达的是对19世纪末中国国势衰颓、国事飘摇、民族陷于危亡的深深忧虑。面对劫难,中国人民没有自甘沉沦,而是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前赴后继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是却无不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917年和1919年,俄国和中国先后发生了两件大事,这就是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五四运动。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有着不同经历的孜孜求索救国救民出路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反复思考比较,信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在中国热情讴歌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中国政治舞台。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1921年7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的新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从此,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就有了主心骨,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同穷凶极恶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摧毁国民党反动统治,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4页),“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耀武扬威、胡作非为、肆意妄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几千年来受压迫、受奴役的中国人民从此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这是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卓绝的28年奋斗为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完成的必将永远“写在人类的历史上”的伟大“工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43页)、伟大工程、伟大业绩、伟大成就。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方向。我们党为了人民打江山因而赢得人民的认可拥护,因为赢得人民的认可拥护、支持帮助而打下了江山、守住了江山,这就是联结贯通党、人民和江山之间的机理和逻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能够克敌制胜、无往不胜、最终得胜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保证所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坚定维护者,也是同中国人民前途命运最密切最忠诚的联结者。二、除旧布新、站稳脚跟,发愤图强、艰苦创业,意气风发建设社会主义“新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我们党领导人民战胜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一系列严峻挑战: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祖国大陆完全统一;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进行土地改革和社会各方面民主改革;镇压反革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等等。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男女权利平等,占全国人口半数的亿万妇女从旧的婚姻制度束缚下获得了解放。地方各级人民政权迅速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真正得到人民拥护、为全体人民服务的国家政权。土地改革深入推进,到1952年底,全国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约7亿亩土地,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为了反击外部侵略,党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战胜武装到牙齿的强敌,打出了国威军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经此一战,全世界对中国、对中国人民刮目相看,“中国人民彻底扫除了近代以来任人宰割、仰人鼻息的百年耻辱,彻底扔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中国人民真正扬眉吐气了”(《中国共产党简史》,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第156页)。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党还领导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建立,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以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讲话和党的八大召开为标志,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始了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党之所以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是因为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做到全国一盘棋的显著制度优势,能够更好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能够使全国人民逐步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我们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地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我们党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的重大课题,提出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众志成城,不懈奋斗,虽然在探索过程中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仍取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我们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国不仅能自行设计和批量生产汽车、飞机、坦克、拖拉机等,而且成功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导弹和人造卫星。从1953年到1976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钢产量从1949年的16万吨发展到1976年的2046万吨。“中国从比比利时还弱小的工业起步,到毛泽东时代结束时,长期以来被耻笑为‘东亚病夫’的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前六位最大的工业国家之列。”([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40页)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逐步提高,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在全国总人口从1949年的5.4亿增至1976年的9.3亿的情况下,同期粮食人均占有量从418市斤增加到了615市斤。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显著延长,1949年仅为35岁,1975年提高到63.8岁。在全国人民节衣缩食支援国家工业化基础建设的情况下,这一时期尽管人民群众生活逐年改善的增幅不大,但是初步满足了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这在当时被世界公认是一个奇迹(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共党史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版,第638页)。上述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事实证明: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三、在改革开放中大踏步“赶上时代”,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关头,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出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村的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实行包干到户的农业生产办法。四川、甘肃、云南、广东等省份的一些地方也多有此举。这些大胆尝试,揭开了农村经济改革的序幕。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的报告,确认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同意在深圳、珠海等地试办出口特区。在中央决策的推动下,短短几年间,深圳、珠海这些昔日落后的边陲小镇、荒滩渔村,迅速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崭新城市,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在谋划以改革开放“赶上时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的进程中,我们党不断加深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邓小平理论。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号召全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的提出,回答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走什么样的道路这一全党全国人民最为关心的重大问题,成为指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旗帜。邓小平还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战略高度,以第一步解决温饱、第二步达到小康、第三步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引领,提出了长达70年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大手笔规划了中华民族复兴崛起的“路线图”“时间表”。我们党立足中国国情,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党在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落脚点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党在前无古人的创造性探索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面对国内风波国际变局的复杂形势,面对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我们党“任凭风浪起”“我自岿然不动”,毫不动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排除各种干扰,从中国人民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出发,保持强大定力,从容应对关系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坚持和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推向21世纪。党的十六大以后,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用足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过党和人民3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总量相继超越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日本,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二,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高收入国家行列。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建立了全世界最完备的工业体系,22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自2006年起,我国连续15年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商品消费第二大国、服务贸易第二大国、使用外资第二大国、对外投资第一大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成就和经验”,《人民日报》2021年7月22日)。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我国还顺利完成了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洗雪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实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跨越;成功办好了奥运会、世博会等一系列大事喜事,推进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在伟大的改革开放中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四、“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书写“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中国人民可以自信地“平视这个世界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以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我们有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成熟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我们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确保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我们针对一段时间“四风”盛行、“特权”严重、“七个有之”等问题,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壮士断腕惩治腐败,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极大增强。比较一些国家政党纷争、政治极化、人民痛苦无助的乱象,中国人民有充分的理由为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航掌舵感到自豪。我们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特点,提出新发展理念,作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等重大决策,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中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百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一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就科技实力而言,仅2020年一年,我国率先进入5G时代、“天眼”观星、“天问”升空、“北斗”组网、嫦娥五号登月回家、华龙一号并网发电、奋斗者号载人深潜万米、量子计算机九章问世。我国还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速铁路网,不断向世界展示更高更快的“中国速度”。我们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用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确保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们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成为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我们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们党坚持精准扶贫,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2020年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开展抗击疫情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成为2020年世界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我们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10.2亿人拥有基本养老保险,13.6亿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险。我国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们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坚定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建设强大国防和军队;我们作出健全中央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对特别行政区行使全面管治权、完善特别行政区同宪法和基本法实施相关制度机制的重大决策,坚决反对“台独”分裂行径。我国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由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有14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参与共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总之,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奋斗,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中国人民可以自信地“平视这个世界了”(“砥砺奋进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同出席2021年全国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商国是纪实”,《人民日报》2021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已走过百年辉煌历程,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过去100年,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只要我们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就一定能够继续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一定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一定能够在新的赶考路上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精彩的篇章。责任编辑:范丽君欢迎订阅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
|